汇之力(常州)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安全剂介绍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1059次 返回列表

  除草剂作为使用量较大的农药种类,将人们从繁琐的手工除草中解放了出来。作为化学农药取代手工除草的重要方式,就像一把双刃剑,其带来的药害问题也是给农业相关从业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已是一个影响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问题。

  一、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

  除草剂产生药害可能包括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杀虫杀菌剂产生药害不同的是,除草剂药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除草剂药害大致可分为以下5类:

  1.技术性药害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绝大多数仍然植保技术不够,大多农民种植仍然是依赖经验主义,这就使得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频发。

  这种技术性药害多由施药剂量、施药时期、除草剂混用、施药器械等方面使用或选用不当造成。关于施药量,大多数的农户在农田用药时,由于没有专门的计量工具,常有意无意或私自增加药剂用量,认为“浓度越高,效果越好”,而在对待除草剂时也持想当然的态度,错误地认为用药量越大,除草效果越好。使用量过大极易造成对作物的药害,特别是在应用超高 效除草剂以及遇到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时,药害现象会更为普遍与严重,而且在作物幼苗期也会更为突出。

  另外我国农民仍普遍存在着用同一套喷雾器喷施各类农药的现象,而且使用的是切向离心式涡流芯喷头,这种喷头导致农民一直采用落后的左右摆动喷杆的喷施方式,这种左右摆动喷杆的施药方式很难保证喷施均匀,这一点又恰恰是使用除草剂,尤其是高活性除草剂时必须予以避免的。

  施药技术欠缺导致的除草剂药害是当前药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残留性药害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农药公司竞相开发出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除草剂,这类除草剂品种具有活性高、除草效果好、杀草谱广、用药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一般可达2~3年,长的可达4年,在连作和轮作农田中使用极易造成后茬作物药害,减产甚至绝产。长残效除草剂在作物轮作,土地流转时就可能造成对下茬作物的药害。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安徽等地因使用胺苯磺隆,后茬水稻曾发现大面积药害,2000年以后胺苯磺隆药害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作为磺酰脲类高 效除草剂的氯磺隆、甲磺隆虽然除草效果较好,但对下茬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等旱作物的药害严重,对水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使进行耕翻也不能消除土壤中残留的药剂对后茬作物的不利影响。

  3.飘移性药害

  有部分除草剂飘移性较大,在规定农作物上施用时,极易飘移到邻近作物上,产生飘移药害。飘移药害常见的是2,4-D丁酯及其混剂。之前美国的麦草畏禁用事件,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麦草畏的易漂移的特性。激素类除草剂易造成漂移性药害。

  2,4-D相关产品在使用时雾点可飘至1000m以外的距离,在玉米田上应用,邻近的大豆、葵花、西葫芦等作物上易发生药害。在2007年,吉林省吉林市地区酿酒山葡萄遭受历史上严重除草剂药害,经调查确认是粮农在玉米田喷施2,4-D丁酯飘逸到附近的葡萄种植区所致。据统计受到漂移药害的土地,受害轻的地块减产可达30%~5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毁种。而对于一些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雾滴本身飘移性不强,常规喷药一般不会飘移到邻近作物上,但是在遇到有风的天气条件下极容易随风飘移到邻近作物上。

  4.条件性药害

  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象条件对除草剂的药效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可能造成药害。有研究报道,当土壤温度低于15℃时在大豆上使用三氟羧草醚,或土壤温度低于5℃时在小麦上使用炔草酯时,会因药物不容易在植株体内降解而引起药害。

  乙草胺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土壤处理的除草剂,正常条件下,对作物较安全,但遇到施用后下暴雨的情况,则作物极易遭受药害。

  5.质量性药害

  在农药市场混乱的情形下,有一部分不法厂商及经销商将一些假冒伪劣除草剂推向市场,由于这些除草剂为三无产品,质量较差。使用了这类除草剂,轻则达不到好的除草效果,重则可能产生药害。

  二、不同类型除草剂造成药害的症状

  1.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相对来说较易对作物形成药害,先影响幼嫩生长组织,心叶枯黄,继而老叶发黄、变紫,然后枯死,整个植株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小。

  2.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典型症状是根生长受抑制,根短而粗,根尖变厚,茎基或胚轴膨大,严重受害时不能出苗。

  3.三氮苯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对作物药害症状为脉间失绿、叶缘发黄,进而叶片完全失绿、枯死。老叶片受害比新叶片重。

  4.取代脲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和三氮苯类除草剂的药害相似。

  5.二苯醚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为叶片坏死斑。严重受害,整个叶片干枯、脱落。

  6.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造成禾本科作物叶片不能从胚芽鞘中正常抽出,阔叶作物叶片畸形成杯状。

  7.酰胺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典型药害症状是幼苗矮化、畸形。单子叶作物受害症状为心叶紧紧卷曲,不能正常展开。双子叶作物幼苗叶片皱缩成杯状,中脉缩短,叶尖向内凹。

  8.联吡啶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为叶片出现灼烧斑、枯死和脱落。

  9.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出现较慢,在施药后1~2周才逐渐出现分生组织区失绿、坏死,进而才发生叶片失绿、坏死。

  10.激素类除草剂

  激素类除草剂所造成的作物药害的典型症状是畸形,如叶片皱缩、成葱叶状,茎和叶柄弯曲,抽穗困难畸形穗。

  除草剂产生的药害也并非无解,除草剂安全剂的出现可以降低部分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可能性。

  三、什么是除草剂安全剂?

  除草剂安全剂(safener)又称为解毒剂(antidote)或保护剂(protectant),是指用来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的药害,从而增加作物的安全性和改进杂草防除效果的化合物。

  除草剂安全剂也并非什么都能解决,它只用于提高除草剂选择性,以及加强相关作物的抗逆性。对技术性药害和漂移性药害等有一定的防范作用。

  四、除草剂安全剂的作用机理

  除草剂安全剂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都是能够调节除草剂在作物中的代谢,大部分安全剂都像“生物调节器”一样增强了除草剂的代谢解毒作用。有效的安全剂,必须能够让被保护作物的根或芽吸收,并且和作物保护系统发生反应,以增强被保护作物对特定除草剂的耐性。安全剂在保护作物中的吸收富集、保护基因转录和酶活性增强已得到有效的证明。

  但是,除草剂安全剂在保护过程中的膜间传感器和信号转导系统机制仍然不清楚。

  五、除草剂安全剂的发展历程

  1947年Hoffmann发现,将2,4-D施加到之前用2,4,6-涕处理过的番茄,番茄不会产生药害;将燕麦灵施加到之前用2,4-D处理过的小麦上,小麦不会产生药害。Hoffmann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经过对这种相互关系的长期研究,其于1962年首 次提出了安全剂这一概念。经过几年研究,Hoffmann研发出了1,8-萘二甲酸酐(NA),NA是第 一个安全剂,在向用NA处理过的玉米施用硫代氯基酸酯除草剂时不会产生药害。NA于1972年被Gulfoil公司进行商品化后投入市场使用。随后有数百种具有安全剂作用的化合物被研究出来,目前有30余种已经被商品化。


汇之力(常州)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咨询订购!
立即拨打电话:13906110102
电话
13906110102
二维码

扫描进入手机版

留言